{}

我们的品牌

欢迎访问施耐德电气网站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搜索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理解IEC规约和IEEE规约关于功率因素的定义及其区别?
问题描述:
如何理解IEC规约和IEEE规约关于功率因素的定义及其区别?

所属产品线:
PM5350P

解决方法:

这两个规约规定了功率因素PF的计算方法:
Q1象限P>0,Q>0,  表示为用电用户,对用户来说,有功输入用户,负载为感性,无功输入。
Q2象限P<0,Q>0,表示为发电用户,对用户来说,有功输出到电网,相当于发电机欠励磁状态,无功输入。
Q3象限P<0,Q<0,表示为发电用户,对用户来说,有功输出到电网,相当于发电机过励磁状态,无功输出。
Q4象限P>0,Q<0,  表示为用电用户,对用户来说,有功输入用户,负载为容性,无功输出。
对于Q1,Q4,为用电用户,希望用户最好就地补偿,不发送无功,也减少吸收的无功。
对于Q2,Q3,为发电用户,希望发电时发送无功,停电时,就地补偿。
IEC标准:符合功率符号常规计算。
如图所示: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PNG


IEEE标准:按照IEC标准计算的基础上,PF计算时,需要乘以无功功率符号的相反符号。如图所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PNG


IEEE标准之所以要这样定义,原因是:
IEEE标准可以根据PF的正负来区分负载类型。PF为正,超前,容性负载。PF为负,滞后,感性负载。
如在NSX的MIC5,6控制单元中,可以读取功率因素,功率因素最大值,功率因素最小值,如果是IEEE规约,就可以由此判断负载的运行情况,可以单独根据功率因素值来确定补偿装置所要进行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PNG


IEEE规约可以看出:
t1启动时负载感性无功,滞后,t2进行无功补偿变化后,依然为感性无功,依然滞后,功率因素提高而没有过补偿。
t3启动时负载容性无功,超前,t4进行无功补偿变化后,变为感性无功,滞后,功率因素提高且满足电网公司要求。
但是下图的IEC规约却不能单独根据功率因素值来确定补偿装置所要进行的操作。因为功率因素根据IEC规约,区分不出超前还是滞后,还得判断负载是感性还是容性,增加了判断的难度。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PNG



是否有帮助?

探索更多
范围:
探索更多
范围:
Your browser is out of date and has known security issues.

It also may not display all features of this website or other websites.

Please upgrade your browser to access all of the features of this website.

Latest version for Google Chrome, Mozilla Firefox or Microsoft Edgeis recommended for optimal functionality.